2024-06-27
全屋定制网
网络
6013
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古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,在当代,传统文化历久弥新,戏曲俨然重新成为大众的宠儿。当我们坐在大戏院听渺渺仙音,闻掌声雷动的时候,是否想到,几百年前,没有音响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听清台上的声音的呢?
01.古戏台建筑与声学的考量
起初,戏曲的演唱登不得台面,是在田间地头,属于高台教化,尚属农夫农妇的娱乐。这时候的戏台是露天的,演员多半顾不得唱腔之类,只取一个热热闹闹,锣鼓喧天,想听请并不容易。这时候的戏台是“露台”,也叫“四面观”戏台。
后来,为了防止雨淋,戏台增设了顶棚,无意间阻拦了声音漫无目的的传播和传播过程中的损耗,换言之,则是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声音的“散射”。
到金元时期,这种“三面观”的“亭台”戏台已经被广泛应用,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。所谓“三面观”,就是说戏台的后面及两侧后半部分的三分之一筑墙,成“三面”,更明确地有效扩大声音。这种戏台更多地保留在古建筑中,可以算作持续时间较长的形式。
其后,戏台不断被改进,层次结构更为复杂宽阔,增加了戏曲的可观性。最成熟的古代戏台变为“一面观”,也叫作庙台,分前后场,多见于达官贵人修建于家中的戏台子。
至此都还是“看”的层次,到清代,修建了侧墙、八字音壁,对侧墙、后台、台下设腔等也多有布置,这样就使戏曲成为一种“听”的享受,技艺更为精进。
最初,墙体的简单增多, 使舞台声音通过两面侧墙、后墙、台基平面和台顶墙体实现多次反射得以加强,有效地扩大了声音。
后来,匠人们学会了在台下放置瓮、墙上设洞等方式使声音传播得更为洪亮雄浑,这些措施被通称为台下空腔、台底空腔等。
讲究的人家请戏曲演员去唱堂会,也就是将人请到家里来唱,这时候几进几出的大宅院围住戏台,环形的建筑也有利于声音的传播和扩大。
中国建筑还有一件巧夺天工的设计——藻井。这不是单为戏台设计的,但戏台能够将其功用充分利用。藻井能够将人声聚拢在上,又反弹到各个方向,于是声音变得更为圆润洪亮。老式的戏台往往天花板上有数个藻井。
旧说站在天坛中央,四周的人都能听到声音,在没有麦克风的年代,恐怕也正是建筑上的这些取巧营造了这样的效果。
另外,还有一些设施身兼数职,既方便了观众观看,又增强了观众聆听体验,如地井。清代戏楼天井、地井相通,这样的布置便于演绎怪谈志异的剧情。既然有地井,那么地面成了中空的,能够更好地使声音产生共鸣和共振。
有些戏台不仅有地井,还修建有深而广的水井和蓄水池,水既可以成为有些剧目的道具,也可以聚音。这一点,曾在水下嬉戏的人们应当都深有体会。又如戏廊,演员的声音也可以通过戏廊再次反射,造成3D环绕立体音效。
02.戏台的现代声学参考
许多大型的音乐厅或者剧院为了保证自然音效,室内不采用任何扩音设备。如何将表演者的自然声通过声学设计清晰地展现,同时又要保证观众席上足够的响度成了厅内声学的最主要目标。
例如现代声学工程师研发了舞台反声罩这一声学产品,在乐队演奏或人声演唱中能有效改善声学条件,减少舞台空间对声音能量的吸收消耗,提升声乐器乐表演的音质效果,改善舞台表演区和观众席声场,使声音更清晰、更丰满、音质更具质感,无需使用扩声音响设备也能满足自然声音乐类(声乐、器乐等)的演出音效要求。
古代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,造就了戏台上巧妙的结构设计,同时又给到现代音乐厅和剧场的室内声学设计予以灵感与参考,使观众享受到更佳的视听体验。
(图文来源:声博士公众号,侵删)
15811192007